2020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举纲持领,共绘非遗音乐保护新图景 丨《中国音乐遗产地图》专题研讨会成功举行

信息来源:beat365官方网站

  2020年12月10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学院重大科研项目《中国音乐遗产地图》专题研讨会在beat365官方网站顺利召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beat365官方网站、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二十余位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参与会议。

  俞峰院长首先为田青先生、兰静主任、李幼平教授颁发beat365官方网站特聘教授聘任书,并向三位专家对beat365官方网站在学术上、艺术上的全力支持表示感谢。

  聘书颁发仪式合影

  研讨会现场视频

   (点击图片观看)

  beat365官方网站民乐系主任兼非遗中心主任章红艳教授

  本次研讨会由章红艳教授主持。她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中国音乐遗产地图》项目旨在系统性整合全国各地珍贵非遗音乐项目,用数字化手段将其留存,随后详细介绍了自立项以来项目的推进情况,提出研讨会将围绕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一、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具体呈现模型与研究方向;二、传统音乐类项目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现状;三、平台资源数据标准。

  与会专家首先对《中国音乐遗产地图》的初衷与立意表示肯定,并对项目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予以充分认可。在完整观看案例结构框架,了解其程序、原型设计、动画设计等内容后,与会专家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就初步成型的项目模型提出宝贵指导意见。

  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长肖学俊教授

  肖学俊教授就木卡姆艺术案例模型中乐器、音视频、传承人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概念、子项目设计以及未来改进方向做具体分析。

  beat365官方网站党委副书记苗建华教授

  苗建华教授主要围绕古琴艺术的模板及动画呈现有关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增加艺术项目的可视性与基础性;二是充分考虑不同受众对象的需求,针对不同对象确定展现形式;三是在与数字化手段结合时具体关注各个项目的特殊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先生

  田青先生指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应具有两个开放性,即内容的开放性与合作形式的开放性,注重内容的不断更新,积极开展多方合作。他认为一定要关注非遗本身与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在确定项目整体思路时,注重突出地图的指向性、方向性以及独特性。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兰静主任

  兰静主任强调应明确《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定位,考虑非遗活态性与地图相结合的问题,平衡实用性与专业性的关系,同时在以申报地为主的呈现形式外,充分考虑到艺术项目内部流派的分布特点。此外他提到,beat365官方网站应注重音视频质量要求,给予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教授

  李幼平教授认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需体现地图的学科属性,强调明确音乐地图构建的思路、总体追求、理论依据、选择标准,邀请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的专家学者参与项目,用历史学的思维、眼光,客观记录非遗发展情况。他提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的历史责任与时代要求是成为一段时期内非遗音乐发展的实录。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长俞峰教授

  俞峰院长表示,非遗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中国音乐遗产地图》项目将着重关注非遗音乐的当代价值与学术价值,邀请各领域专家组建团队开展采风调研,加强学术研究,同时探索如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寻找专业性、学术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呈现方式。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表示,传统音乐对中华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有着重要的涵养、哺育作用。《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应积极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与理念认知,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传统音乐范畴的具体指向,汇聚各方资源做好传统音乐类非遗普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所长郑雷研究员

  郑雷研究员建议《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先从建立基本的数据库入手,“高着眼、低落步”,处理好具体音乐项目的分布实际状况与学术整理后的矛盾,把握历史性、共识性的问题。此外,他通过编纂《昆曲艺术大典》的经验,系统介绍了昆曲的分布情况以及目前昆剧院团的发展现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王学锋副研究员

  王学锋副研究员认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在针对粤剧展开研究时可涵盖音韵、流派、乐器、声腔、民俗生态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传承人角度、团体的角度、海内外传播的角度分别介绍在现阶段可开展研究的内容。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教授

  郭克俭教授主要强调《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应具备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塑造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通过短视频、图像、文字、解说等方式展示非遗音乐,从文化的角度加强对民俗、人文、人地关系的呈现。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科研联合党支部书记

  张天彤教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张天彤教授呼吁高校学者抢救、保护非遗音乐中的濒危项目,关注其社会、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她认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项目应做到普及性、专业性兼有,并在建设基础数据库时根据受众划分权限;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处理好申报地和发生地的关系、明确音乐文化事项的定位;在制作上坚持学术规范,在展示时可以尝试将艺术放回生活的真实场景。

  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李娜副教授

  李娜副教授讲述了藏戏的传承流派及发展。她提到,由于藏戏在现阶段还未形成概念上的统一认知,《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量对于不同剧种内容的呈现方式,关注实操中如何进行数据采集等事宜。

  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王宇琪教授

  王宇琪教授认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在保护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其传播功能,在思路、方法上尝试创新,用多向性思维考虑问题。她以对蒙古长调的研究为例,建议项目可以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副教授

  吴晓萍副教授指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地图的顶层设计是关键所在,需界定具体的时间、地点,在实操时应统筹各个项目间的共性与个性,在学术、技术、受众等不同层面梳理关系,注意资料来源、版权保护等问题,努力做到立足当下、追溯传统、展望未来。

  beat365官方网站出版社社长张伯瑜教授

  张伯瑜教授强调《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在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地图地理信息、境界等重要要素的审读,对地图质量严格把关。在具体内容方面,他建议在推进过程中把握好目的与实操性的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包爱军院长、beat365官方网站科研处王新华副处长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提出各自的见解与看法。最后,苗建华教授为本次研讨会做总结,她向此次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指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将重点在内容、结构设计,技术画面改进等问题上深入研究,并继续保持与各大专业院校的积极合作。

  研讨会现场

  经过充分讨论交流,专家们就《中国音乐遗产地图》项目达成六点共识:一是希望能够立足每一个非遗项目自身特点,关注非遗与所在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二是基于非遗复杂性、丰富性等特点,应着重挖掘其背后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三是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各层级的框架结构建设;四是凝聚合力,整合学术资源,邀请不同学科领域学者广泛参与;五是明确受众对象群体;六是创新非遗音乐表达、展示形式,最终以开放性的形态呈现。

  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研讨会以此前专家征询意见会确定的施行基本定位为基础,通过对实际模型的具体分析,探索完善项目的主体框架结构及后续实施方案。下一步,beat365官方网站非遗中心将继续汇拢各方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在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基础上分层级、分阶段开展工作,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多向化路径,为推动非遗音乐创造性转化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参考范例,为维系非遗音乐的存续力,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中国音乐遗产地图》研讨会获得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等各大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新华网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中国新闻网

  

 

  今日头条

  

  文:高欣然

  图片、视频:博雅音画、在成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