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遇见阿勒泰——新疆阿勒泰地区非遗音乐展演” 活动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5-03-31 19:07:22 更新日期:2025-11-22 16:54:32

2025年3月5日19时30分,“遇见阿勒泰——新疆阿勒泰地区非遗音乐展演”在琴房楼音乐厅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音乐学系主办,作为“民间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第三场,旨在为全校师生提供与阿勒泰地区非遗音乐密切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当晚的音乐厅座无虚席,观众们兴致盎然,反响热烈。音乐学系系主任何宽钊、党总支书记吴晓萍及部分教师也到场观演。

阿勒泰地区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哈萨克族是该地区的主体民族,以游牧为生,传统文化保存良好。本次活动邀请了十位来自阿勒泰地区的非遗传承人登台,展示了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呼麦、铁尔麦、阿肯弹唱、达斯坦、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等传统民歌、曲艺,以及库布孜、口弦、杰特肯、斯布孜额、萨孜斯尔乃等乐器演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来自边疆地区的音乐文化盛宴。

展演开场前,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主任王宇琪教授对各位前来交流展演的艺术家表示热烈欢迎,主持人张春蕾老师逐一介绍了各位艺术家。

张春蕾老师介绍本场音乐会及艺术家们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既可独奏,也可以用来伴唱歌曲、曲艺。展演以经典冬不拉独奏曲《马奶曲》与《棕色的麋鹿》开场,勾勒出游牧民族的生活图景。铁尔麦和阿肯弹唱都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曲艺形式,用冬不拉自弹自唱,讲述民族历史、揭示生活哲理。阿肯弹唱需要即兴智慧,当晚的表演者加米哈便即兴填词,弹唱了来到beat365官方网站演出的所见所感。观众虽然听不懂哈萨克语,却被其顿挫而富有韵律的诵唱感染,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巴合提努尔表演铁尔麦弹唱

加米哈表演“阿肯弹唱”

接下来的表演也颇为精彩,观众们从《古音》中领略了哈萨克族呼麦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与哈萨克族舞者的登台共舞中感受《黑走马》硬朗的草原风格,在哈萨克族拉弦乐器库布孜演奏中与风声、犬吠、狼嚎相伴,从哈萨克族民歌和口弦演绎中体会热情与浪漫、触碰草原和山水。孔署阿克作为多个国家中唯一一位可以使用双音吹奏斯布孜额(竖吹管乐器)的女性音乐家,她的表演都堪称“绝活”。她轮番演奏了杰特根(类似古筝的弦乐器)、斯布孜额、萨孜斯尔乃(哈萨克族陶笛)等乐器,还在其中穿插了一段低音呼麦,展示出了高超的综合音乐能力,现场效果颇为震撼。

夏迪亚带领观众一起跳《黑走马》

米兰别克演奏库布孜

孔署阿克演奏斯布孜额

胡尔曼别克演奏口弦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晚传承人铁力瓦尔地用浑厚而富有感染力的吟诵,将观众带到古老的故事中。最后,音乐会在全体艺术家共同欢唱、各乐器共同齐奏的《欢乐》中收尾,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都热情洋溢,活动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落幕。

铁力瓦尔地演唱《玛纳斯》(节选)

本次活动采用“导赏+展演”的模式。在每个节目开始之前,主持人张春蕾老师都会介绍乐器、曲种在形式、内涵与特色方面的相关知识,演出间隙中会请艺术家讲解乐器的特点与文化意蕴,在演出后观众也有机会与艺术家们交流对话。这些都使得此次活动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带有一定的学术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会的前一天,张春蕾和朱仲毅两位老师还邀请艺术家们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两场鲜活的民间音乐工作坊,同学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并演奏从未见过的新奇乐器、卷着舌头学唱原汁原味的民歌和古老的英雄史诗,与艺术家们深入交流对话。作曲系的同学现场记谱将艺人口中的吟唱落于纸上;琵琶专业的同学手握冬不拉拨出天鹅之声,二胡专业的同学拉响库布孜时感受到别样的手感与风情,不同地域与文化的音乐观念在教室中碰撞——高校传统音乐课堂在此刻充分展现其活力,接通于民间,将理论与实践充分交融。这种“在场性”教学、课堂中的“田野”有效弥合了书本知识与音乐实践的鸿沟,加深了学生们对民间音乐的感性认知与体验。

阿勒泰非遗走进中国传统音乐课堂

作为音乐学系推动传统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实践,本次系列活动以“民间音乐进校园”为纽带,采用“学术导赏+活态展演+课堂互动”三位一体的模式,展示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教学创新,践行文化使命,让师生在审美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未来,音乐学系将继续打造“民间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搭建起学术研究与民间艺术传承的桥梁,为传统音乐教学与非遗活态传承的深度融合开辟道路。

活动大合照



文:朱仲毅、张春蕾

签发:何宽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