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2025春季艺术实践周|博士研究生学术讲演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5-05-27 20:24:27 更新日期:2025-11-22 16:57:09

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艺术实践

博士研究生学术讲演

时间:2025年5月28日 14:00

地点:教学楼 409

当学术的光芒遇见思想的舞台,一场音乐学的盛宴即将启幕!2025年5月28日14:00,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将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博士研究生学术演讲会。作为2025春季艺术实践周的组成部分,两位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将化身学术先锋,带着他们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舞台。此次演讲仍将采取TED演讲的模式,让我们共同踏上音乐学前沿问题的探索之旅!

西方文化中“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概念发明

姚 悦

“民间音乐”(folk music) 和 “艺术音乐”(art music) 这两个如今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建构和区分的。在过去,音乐主要依据其功能来进行分类,例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类型,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等,这些分类与音乐的使用场景和社会功能紧密相连。然而,从18世纪开始,西方社会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音乐分类方式,即基于音乐的起源和创造性。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民族国家概念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强调音乐的地理和民族起源,试图通过对音乐起源的追溯来构建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我们熟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则在之后将民间音乐视为艺术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认为艺术音乐通过个体天才的创作,将民族集体的音乐传统转化为具有普遍价值的作品。简而言之,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的辩证张力,它们的具体意义往往受制于表达关系。


交响乐团表演姿态研究——以三个小号乐队片段为例

吕 昌

“姿态”研究的兴起是以认知学科的“具身性转向”为契机与基础的。传统的认知理论以“身心二元论”为核心理论,认为心灵与身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实体,彼此独立存在。而“具身性”理论则认为,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取决于我们拥有怎样的身体。也就是说,理解“人如何认知”,必须先理解“人如何用身体存在”,回归到人的“身体尺度”。在此意义下,作为“阐释”的“表演姿态”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它一方面与“创作姿态”紧密相联,是对音乐结构的反映;另一方面又与音乐表演传统密切相关,是对表演者表演策略的体现。笔者将结合自己在交响乐团中的工作经历,以三个小号乐队片段为例,对影响“表演姿态”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与展示。

时间:2025年5月28日 14:00

地点:教学楼 409

本次演讲包含了音乐美学理论、音乐表演问题研究等内容。诚邀全校师生拨冗莅临,共赴这场思想共振的学术之约!


签发:何宽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