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我系教师毛羽的论文《月夜故园情 莫道君不知——韦伯恩三首中国古诗歌曲研究》,在2025年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诗之艺与艺之诗”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学术论文评审中荣获“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

活动简介
2025年9月13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诗之艺与艺之诗”学术研讨会及“科技、艺术与诗:新时代戏剧影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学术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北疆艺术研究院(北疆艺术研究基地)、科研处、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及相关二级学院联合承办,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内蒙古文艺理论研究会协办。此次会议紧扣新时代文艺政策,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前沿趋势,深挖北疆特色文化资源,为艺术学学科建设及艺术理论研究者搭建了兼具全国视野与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本届年会受到学界各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的认可,大家投稿踊跃。专委会邀7位学科专家进行评审,选拔出青年学者参会论文55篇。在此范围内,经过资格筛选、匿名评审并由专委会理事会全体参会人员进行投票,最终确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10篇、青年学者新锐论文8篇。
获奖者简历
毛羽,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专业教师,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员,德语地区音乐理论协会(GMTH)成员。2015年考入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师从著名音乐学家刘经树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17-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莱比锡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音乐与戏剧学院(HMT Leipzig),跟随音乐理论家与音乐学家格希娜·施罗德(Gesine Schröder)教授女士学习德国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分析。2019年5月,学位论文《古斯塔夫·马勒交响乐谐谑曲乐章研究》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开设课程有《西方音乐通史》《从贝多芬到马勒的交响曲》《西方艺术歌曲史》等。发表论文有《通史与断代史中的贝多芬——管窥并反思音乐史的研究与写作》《论音乐思维——基于对埃格布莱希特〈音乐思维〉一文的理解》《马勒交响曲谐谑曲乐章中的“灰色幽默”》《从维也纳古典到德国浪漫派——音乐体裁史关联域中的舒伯特交响曲》《体裁即“结构”——卡尔·达尔豪斯音乐体裁理论思想述评》《“古典时代的终结”——论19世纪30年代的音乐史转折》《19世纪交响曲的三次“危机”》等。
论文《月夜故园情 莫道君不知——韦伯恩三首中国古诗歌曲研究》内容主旨
本文聚焦安东·韦伯恩为汉斯·贝特格《中国之笛》中三首中国古诗(王僧孺《秋闺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静夜思》)德译版谱写的歌曲(Op. 12 No. 2, Op. 13 No. 2 & 3)。研究指出,这三首歌曲在韦伯恩创作中独具特色:它们摒弃了作曲家其他歌曲常见的超验主题,转而深刻描绘尘世的孤寂(《孤寂的女子》)、月夜思乡(《神秘笛声》《在异乡》)等情感,堪称其“大地之歌”。论文通过比较原诗、贝特格译作与歌曲结构,分析韦伯恩如何运用绘词法、“乐音透视法”、悲叹动机、调性暗示等音乐技法,在环境描绘、主客互动及情感抒发三个层次上,构建情景相即、物我合一的意境,最终强化并内化了诗歌的孤寂与乡愁主题。研究揭示了韦伯恩高度凝练理性的音乐语言下深藏的抒情性与主观性,及其在艺术歌曲体裁史上对马勒尘世主题的延续与内在化发展。
在此向毛羽老师表示祝贺!
签发:何宽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