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音乐学系学子将深厚理论素养转化为生动艺术实践的能力,5月27日16时,我系于教学楼401音乐厅隆重举办“2025春季艺术实践周——戏曲、说唱、中外民歌交流展示”活动。本场演出精心编排了12个节目,鲜明地呈现出了一个共同点:每组表演者的选曲都深深植根于其个人经历、文化血脉与情感记忆之中,洋溢着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独特的人情之味。这场视听盛宴不仅是一次多元文化的精彩碰撞与传承,更生动诠释了同学们积极投身艺术实践舞台,学以致用,开发兴趣潜能,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舞台魅力的专业追求与艺术热情。
01
乡音共鸣——方言地域的文化脉动
乡音,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母语,是烙印着地域胎记的声音符号。beat365官方网站学子们深情的演绎,不仅瞬间唤起同乡游子的情感共振,更让未曾踏足那片土地的观众,得以通过这扇“声音之窗”,真切触摸到不同地域文化的肌理与温度。此时的音乐,也由方言这最质朴也最深邃的纽带,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传递与心灵共鸣,让那些根植于沃土的故事,在异乡的舞台上焕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满族歌曲《射箭之歌》(Gabtara Ucun)
演唱:张浩哲
宝思兰鼓/摇铃:赵晗竹
冬不拉:孔卓熙
一位来自河北承德的满族青年、24级研究生张浩哲,携我系学生赵晗竹、孔卓熙以《射箭之歌》震撼开场。身着民族服饰,佩戴特色长耳坠,他运用呼麦技巧与粗犷而富有张力的嗓音,生动再现了满族射猎文化的雄浑气魄。宝思兰鼓、冬不拉与摇铃的默契配合,更强化了表演的原始力量。张浩哲的选择,正是对自身民族文化根源的一次深情追溯与舞台呈现。

闽南童谣《天黑黑》
演唱:谭茜文
来自雷州半岛(闽南语分支地区)、成长于广州的谭茜文,用地道的闽南语演唱了一首闽南童谣《天黑黑》。她以充满童趣的演绎,不仅唤起了观众们的乡愁共鸣,更通过剖析方言音调与旋律的独特契合,揭示了童谣背后蕴含的地域生活智慧与情感温度。


潮语歌曲《月灯谣》
演唱:陈艺洋
茶艺展示:刘沫妃
来自潮汕的陈艺洋,用九声六调的复杂潮汕方言演唱《月灯谣》,这首歌曲词曲创作严格遵循了方言的语音语调规律,听来婉转悠扬。配合刘沫妃现场展示的茶艺表演及奉茶环节,营造出浓郁的潮汕风情,让观众在茶香与乡音的交织中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南方民歌串烧《苗岭飞歌》
《赶圩归来阿哩哩》《弥渡山歌》
演唱:郑子欣、张典艺、张誉龄、李佳炫
郑子欣、张典艺、张誉龄、李佳炫四位学生,身着各自精心准备、蕴含深厚民族文化的盛装惊艳登场。只见张誉龄身着从家乡贵州寄来的苗族华服,银饰摇曳生姿,未见其人,先闻环佩叮当之音,她以清澈嘹亮的嗓音独唱《苗岭飞歌》,将采风所得融入演唱,展现了这首经典苗歌的传承脉络。来自广西的张典艺身着彝族服饰,带来一首欢快活泼的《赶圩归来阿哩哩》。李佳炫身着佤族服饰,而郑子欣则以饰有“风花雪月”文化意象的白族华服亮相。最终,四人携手并肩,以充满感染力的齐舞形式共同唱响悠扬深情的《弥渡山歌》。这场融合了民族风采的视听盛宴,不仅是一幅瑰丽音乐画卷,更是学子们深入生活采风、珍视民族文化、进行生动表达的实践结晶。


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
演唱:杨心瑶、彭昱
钢琴:梁泳岚
杨心瑶与彭昱深情献唱了广西经典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在梁泳岚如潺潺春水般流淌的钢琴伴奏烘托下,悠扬婉转的歌声仿佛将八桂大地的灵秀山水搬上了舞台。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蕴含着真挚的感恩之情,表演者精准地捕捉并传递了这份情感,使其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对所有幕后支持者与现场观众最温暖的致谢。 选择这首融合了地域特色与普世情感的民歌作为尾声,不仅是对整场多元文化交流的呼应,更是学子们将音乐作为情感纽带、回馈师友的生动实践。悠扬的山歌在音乐厅回荡,为这场充满人情味与青春活力的艺术盛宴画上了一个温情而圆满的句点。
02
古韵新声——传统经典的当代表达
传统艺术是音乐学系学子们汲取养分、涵养灵感的沃土。他们立足深厚的传统艺术根基,以精湛技艺和创新思维,赋予经典曲目崭新的舞台生命力。也正是这三者的交融,使得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曲目,在青春的手中焕发出蓬勃的舞台生命力。



昆曲《牡丹亭》“游园”选段 皂罗袍
演唱:张雨桐
琵琶:谭笑
竹笛:张熙
鼓板:彭睿萱
演唱者张雨桐演绎的《皂罗袍》选段,在张熙的曲笛、谭笑的琵琶与彭睿萱的鼓板的悠扬伴奏下,尽显昆曲的婉约典雅。手执扇子道具,她身段轻盈,唱腔细腻缠绵。这一选段的选择,深刻体现了表演者们对中华古典美学精髓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创新的探索意愿。

京歌《梨花颂》
演唱:房蕊
房蕊以梅派唱腔深情诠释了京歌《梨花颂》,这首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她精准地把握作品融合京剧二黄唱腔、梅派特色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精髓,通过个人主唱与合唱的巧妙呼应,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旷世之恋演绎得既委婉动人又大气磅礴,体现了对传统戏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京剧串烧《挡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铡美案》
演唱:王方怡
王方怡身着新中式服装,手持折扇,风度翩翩地串联演绎了《挡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铡美案》三个经典唱段。其表演在保留戏曲神韵的基础上,通过精炼的剧情呈现和更具时代感的舞台风貌,向在场师生观众们传递出国粹艺术的恒久魅力,展现了青年一代传承经典的创新姿态。

越剧《梁祝》选段“十八相送”
演唱:杜一粟、杨心瑶
浙江籍学子杜一粟携杨心瑶,身着粉蓝精致戏服,联袂献上越剧经典《梁祝》选段“十八相送”。她们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越剧演唱水准,更通过细腻的表演,深入挖掘了唱段中暗含的对封建礼教的讽刺意味与性别议题的探讨,体现了对传统戏曲文学性、社会性的深刻理解。

闽剧《荔枝换绛桃》选段“你要跟大娘一路攀讲”
演唱:黄佳音
二胡:黄汝睿
黄佳音以一人分饰两角的精湛技艺,生动演绎了源自福州本土剧种闽剧的选段。黄佳音中气十足的演唱,与黄汝睿的二胡伴奏形成了妙趣横生的“一唱一和”,通过即兴互动般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碰撞与诙谐对话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选曲不仅是对家乡福建地方戏曲艺术的致敬,更通过富有生活气息和喜剧张力的舞台呈现,让古老的闽剧焕发出接地气的当代魅力。
03
无界交响——世界音乐的本土回响
学子们怀揣着对世界的热忱与好奇,主动将目光投向异域文化的光谱,尝试以本土的文化积淀为根基,去理解和内化这些世界音乐的独特语汇与精神内核。学子们站在中国音乐学人的视角,用技艺和情感搭建起一座座无形的跨文化桥梁。在这座桥上,不同文明的音乐基因得以相遇、碰撞、互鉴,生动地展现了音乐作为“世界语言”消弭边界、连接心灵的磅礴力量与永恒魅力。

津轻民谣《小原节》弹唱
演唱/津轻三味线:孔卓熙
打击乐:彭昱
孔卓熙身着日本传统服饰,怀抱津轻三味线,与彭昱的打击乐共同演绎了日本东北地区的民谣《小原节》。表演者深入解读了歌词中“夏秋冬春”反常规排序的深刻隐喻——既赞美津轻女子的美丽,更象征生命从勃发到坚韧的循环。其弹唱收放自如,情感充沛,展现了跨越国界的艺术理解力。

朝鲜族民谣《阿里郎》
演唱:苏怡
长鼓:高珑铱
伽倻琴:梁元赫(助演)
朝鲜族的苏怡与梁元赫,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共同呈现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朝鲜族民谣《阿里郎》。他们运用特色鲜明的23弦伽倻琴(朝鲜筝)和高珑铱演奏的朝鲜族长鼓,融合《本调阿里郎》与《江原道阿里郎》的变体,通过男女声交替对唱的形式,既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朝鲜族音乐的韵律美感,又赋予了古老歌谣新的舞台活力。


冲绳新民谣《是啊,冲绳》
歌三线:张浩哲
琉筝:张俪萱
张浩哲怀抱三线,与张俪萱演奏的琉筝相和,共同演绎了结构类似分节歌式的冲绳新民谣《是啊,冲绳》(沖縄ジントヨー)。歌曲采用三线与琉筝的传统编制,歌词洋溢着对冲绳岛美丽风光的深情礼赞。表演者特别在演唱关键词“冲绳”(Okinawa)和“好地方”(yoi toko)时,热情邀请全场师生互动合唱,瞬间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演奏过程中,三线琴弦意外松动,面对突发状况,张浩哲从容应对。这一充满“人情味”的即兴时刻,反而成为整场演出最真实、最动人的片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场艺术的独特魅力与表演者临危不乱的专业素养。
本次“2025春季艺术实践周——戏曲、说唱、中外民歌交流展示”活动,通过13个精彩节目的呈现,生动串联起文化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表达、跨文化对话与融合的核心价值。它远不止于一场视听盛宴,更是青春力量赋能传统艺术、深化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学子们以音符为桥,用热情和创意,在古今中外的音乐版图上,绘就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图景,彰显了青年音乐学人立足传统、拥抱世界、开创未来的无限潜力与责任担当。
系主任何宽钊在闭幕致辞中,以“活动越来越精彩、组织越来越成熟、体系越来越完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对本次活动予以高度赞誉,并向为活动背后辛勤工作的演职人员表示了感谢,夸奖了音乐学系学生们的艺术品格与审美修养。同学们精心选择的每一个曲目,无不蕴藏着个人的文化根脉与情感故事,充满了打动人心的“人情味”;而他们在舞台上展现出的精湛技艺、艺术理解力与创新精神,正是音乐学系坚持“知行合一”育人理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开发兴趣、积极投身艺术实践的丰硕成果。这场艺术实践周演出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也成为青春力量赋能传统艺术、深化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

撰稿:祝誉宁
复核:陈朝黎
签发:何宽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