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寻经典之音,探多元新声——记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2025春季学期艺术实践周“讲演音乐会”

信息来源: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5-06-11 18:35:11 更新日期:2025-11-22 02:22:31

2025年5月26日16点,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2025春季学期艺术实践周“讲演音乐会”在琴房楼演奏厅圆满举行。本场音乐会延续“以讲启思,以演传情”的理念,生动诠释了音乐学系“上得了舞台,进得了书房”的人才培养追求。学子们打破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的界限,以专业且生动的讲解为观众开启音乐认知的大门,用精湛的演奏传递音乐的情感与魅力,充分展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无限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讲演音乐会”在“讲”的环节尤为出彩,登台同学对每部作品的创作特色、音乐风格做了详尽的介绍,并在讲解作品时巧妙融入演奏演示,使听众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特点。从以音乐史探析创作到对经典的重现,再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多元融合,本场音乐会不仅彰显了学子们卓越的演奏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出色的作品解读、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一、寻音溯源,从音乐史中探析创作

用音乐展示音乐史是本场音乐会中一次新颖的尝试。音乐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王一聪、本科一年级学生罗康妮以及乔锡禹三位同学以“标题音乐”为切入点,以“风”这一意象串联起四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家,不仅通过“风”的意象窥见不同时期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更折射出各时代风格的变迁。

主讲人王一聪为听众细致讲解了四首乐曲中不同的“风”:从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四季·冬》中凛冽刺骨的寒风,到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伊多梅纽斯》中《温柔的西风》,风开始承载更复杂的情感意象;从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冬之旅·风向标》中赋予钢琴伴奏织体独特的魅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西风所见》对色彩化音响的探索,“风”这一意象在不同作曲家和三位演奏者的演绎下有了更多样的诠释,展现出音乐修辞技法的丰富魅力。

118453

《风》

作曲:维瓦尔第、莫扎特、舒伯特、德彪西

主讲人:王一聪

大提琴:王一聪

小提琴:罗康妮

钢琴:乔锡禹(辅修)

通过这一跨越时空的“风”之旅,三位同学不仅展示了“标题音乐”如何借助具体意象拓展音乐表现力,更深入揭示了不同时期作曲技法、音响语言与时代审美之间的密切关系。她们用细致的讲解和精彩的演绎,让听众切身感受到音乐史并非静态陈列的知识,而是可以在舞台上生动呈现、不断被理解与重构的艺术实践。这一探索性的呈现,也为本场“讲演音乐会”奠定了以史启思、学术引领舞台实践的重要基调。

二、经典对话,传世佳作的魅力解密

本场音乐会中不乏对经典作品的再现,通过对莫扎特、贝多芬以及肖邦经典作品的细致剖析与舞台演绎,讲演同学展现出对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与个人风格融合应用的理解与能力。

来自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张誉龄、郑子欣同学为我们带来了钢琴版本的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并介绍在这部作品中,短小精悍的动机反复穿插,节奏处理上急促与舒缓交替、强弱对比鲜明,充分展现出莫扎特典型的戏剧性节奏设计与构思手法。同样,音乐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张静怡在讲解《贝多芬降E大调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81a)》时,也为听众深入剖析了贝多芬创作的两大核心魅力:一是贝多芬标志性的动机化创作思维,二是其乐队化的音乐语言。在演奏过程中,张静怡同学将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用稳健的台风、精细的触键诉说着作品中的悲伤与喜悦,让听众回味无穷。

F051E

四手联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作曲:莫扎特

主讲人:张誉龄、郑子欣

钢琴:张誉龄、郑子欣

DE12E

《降E大调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作品81a)》第二、三乐章

作曲:贝多芬

主讲人:张静怡

钢琴:张静怡

承接古典主义时期的两部作品,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李瀚清带来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肖邦《C大调钢琴练习曲》(作品10第1号),又名“逃亡圣咏”。演奏前,李瀚清同学重点讲解了该曲的创作特色,其在音型上使用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音调明朗、和声严谨、色彩鲜明、情绪庄重,具有肖邦式的圣咏风格。作为练习曲,该作品对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力量控制有较高的要求。李瀚清同学的演奏一气呵成,速度控制得当,右手声部琶音连续跑动的同时,左手声部给予了强而有力的支撑,将肖邦练习曲中蕴含的优美旋律线条与高超技巧要求融为一体。

110FC5

肖邦《C大调钢琴练习曲》(作品10第1号),又名“逃亡圣咏”

作曲:肖邦

主讲人:李瀚清

钢琴:李瀚清

三、交汇融合,多元音乐的创新表达

经典再现过后,音乐会的舞台逐步拓展至更具多元特质的音乐探索之中,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的融合也成为本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讲演同学很好地把握了作品的创作特点,不仅展现出后世作曲家对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吸纳与延续,更体现了他们以技术承载情感、赋予音乐多样色彩的精准掌控力与卓越的创作能力。

音乐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王佳瑶与其搭档洪樱月(特邀)共同呈现了尼古拉·卡普斯汀的《小交响曲》,主讲人王佳瑶在介绍时强调,卡普斯汀在此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爵士乐的和声、节奏模式与即兴元素,使得该作品既承袭了古典音乐的深邃内涵,又洋溢着爵士乐的灵动活力。随后,音乐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史宁馨、谢加林以及孙湘粤带来的《自由探戈》中,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特点,皮亚佐拉融合了探戈音乐的即兴与古典音乐的严谨,开创了“新探戈”风格。

EAC79

四手联弹《小交响曲》第三乐章

作曲:尼古拉·卡普斯汀

主讲人:王佳瑶

钢琴:王佳瑶、洪樱月(特邀)

116AA3

双钢琴《自由探戈》

作曲: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

主讲人:史宁馨

钢琴:谢加林、孙湘粤

打击乐:史宁馨

视角转向东方,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张典艺、郑子欣带来的《云裳诉》,音乐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罗康妮与蓝善美(特邀)共同演绎的根据歌曲《九儿》改编的小提琴畅想曲,以及音乐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操然为我们带来的《第一新疆组曲》,都在结构组织、和声、织体以及配器方面体现出东方韵律与西方技法的融合。古筝协奏曲《云裳诉》借用西方协奏曲形式,在乐曲中大量使用“欢音”与“苦音”,体现出该作品独特的秦筝筝曲风味;小提琴畅想曲《九儿》遵循了原歌曲的情感走向,并在其基础上突出了小提琴的独特技法。民族管弦乐《第一新疆组曲》广泛吸收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进行提炼和艺术化处理,使其既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风格,又适应管弦乐的表现需求。

117B72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

作曲:周煜国

主讲人:张典艺

古筝:张典艺

钢琴:郑子欣

E7143

“九儿”畅想曲

——根据阿鲲的《红高粱》电影主题曲改编

作曲:张又

主讲人:罗康妮

小提琴:罗康妮

钢琴伴奏:蓝善美(特邀)

DD355

第一新疆组曲选段《喀什噶尔舞曲》《塔吉克鼓舞》

作曲:石夫

主讲人:操然

钢琴:操然

音乐会最后,音乐学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张浩哲、杨其睿,本科四年级学生张俪萱、本科一年级学生孔卓熙以及本科三年级学生赵晗竹为我们带来了古谢美佐子作词的日本冲绳新民谣《童神》。据张浩哲同学介绍,为了使音响更加丰富、旋律线条更加悠长,在孔卓熙的改编下,乐曲加入了筱笛、大提琴和钢琴的演奏。多乐器的融合使音乐更加抒情、丰满,体现出琉球传统音乐的独特风味。

11FADA

冲绳摇篮曲《童神》

作词:古谢美佐子

改编:孔卓熙

主讲人:张浩哲

人声/冲绳三线:张浩哲

人声/十三弦筝:张俪萱

筱笛:孔卓熙

大提琴:赵晗竹

钢琴:杨其睿

音乐会结束后,系主任何宽钊教授对同学们精彩的演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强调音乐学系学生应具备既要在学术研究中深耕细作,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也要在艺术实践中锤炼技艺,具备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的全面能力。本次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此次“5·23”艺术实践周活动拉开了精彩序幕,更为音乐学系学生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激励着音乐学系学子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继续追求卓越,勇攀艺术高峰。

FE389


撰稿:孙梦晗

复核:陈朝黎

签发:何宽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