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至20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在沈阳音乐学院顺利举办。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师生受邀参会,多位教师在学术论坛中主旨发言,学子们积极参与交流并在推优活动中斩获多项荣誉,充分展现了我系深厚的学术底蕴与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本届年会开幕式由我系副主任刘小龙教授主持,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教授等出席并致辞。在年会核心环节“学者论坛”中,我系教师代表围绕音乐学领域关键议题展开深入分享,呈现了丰富的学术洞见。
王次炤教授以《关于音乐表演的学术标准问题》为题,指出传统艺术音乐的表演标准所具有的史学、美学与心理学属性,认为其核心在于“忠实地表现作品”与“天才地表达隐性元素”,并引用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莉迪亚·戈尔、彼得·基维等学者观点作为理论支撑。随后,他分析了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及爵士乐的学术标准差异,认为流行音乐表演具社会学属性,评判依赖听众诠释;世界民族音乐表演具人类学属性,需视作社会体验的一部分;而爵士乐即兴演奏具文化学属性,其“真实性”需结合表演者文化语境理解。他强调,音乐表演学术标准最终要落实到舞台声音表达上,实现理论思维向舞台呈现的转化。

音乐学系系主任何宽钊教授结合近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教材审核人员培训班经历,对音乐评论如何适应国家文化及教育的新趋势提出了深刻思考。他强调没有纯而又纯、完全与意识形态无关的音乐,《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证明了音乐的政治功能,西方音乐历史的演化也反映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评论工作者需要增强政治敏感度,把握时代大势,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知识体系,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融合。何教授以自己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礼乐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音乐实践及理论研究”为例,强调历史上对待礼乐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构建新时代礼乐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有利于发掘礼乐传统的现代价值。最后,他建议音乐评论界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深入理解国家文化政策导向,避免学术与政治“两张皮”现象;第二,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原则,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评论话语体系。

李晓冬教授分享了《从历史角度界定“绝对音乐”这一术语(一篇译文)》,指出“绝对音乐”是西方音乐核心概念,并以达尔豪斯的《绝对音乐观念》等三本著作印证其重要性。他重点介绍桑娜·佩德森2009年同名论文的研究价值,认为其通过历史梳理与符号学方法,澄清了该术语在音乐观念和批评中的诸多误读,并纠正罗杰·斯克鲁顿的辞条错误,同时对达尔豪斯论述提出了合理批判。李晓冬教授最后总结说,音乐批评与音乐美学是一体两面,前者是后者的话语延伸与公共运用,而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反思与原理构建。

高拂晓研究员在《话题理论对音乐分析、表演及评论的意义——兼评〈音乐话题与音乐表演〉》中,首先梳理了理论发展脉络:回顾伦纳德·拉特纳“话题”概念、罗伯特·哈腾等学者的符号学拓展以及科菲·阿加乌在《与符号玩耍:古典音乐的符号学阐释》中提出的“外向型”与“内向型”指号过程理论。接着,他通过评析朱利安·海勒比所编论文集,指出话题理论推动音乐表演从被动遵循形式转向主动诠释文化意义,认为这促使音乐评论从主观感受转向公共理性分析。高拂晓研究员最后强调,话题理论揭示了经典音乐的文化开放性,认为卓越的表演与评论应善于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声音与文字表达。
与会议同期举办的“中国音乐乐评推优活动”在历时4个多月的全国范围征集与评审后,共选出乐评类、书评类优秀文章各20篇。我系学子凭借独到的学术视角与扎实的专业积累,共7人获奖。
“乐评组”获奖3人,他们分别是:
其中,张萌从琴论、琴谱编撰、琴曲标题与内涵等三方面填补了古琴“隐逸”思想研究空白,指出古琴的“静”“雅”之音与隐逸“淡”“旷”之心的高度契合;吴蝶兰从音乐分析与文化解读视角,认为作品以“对比与统一”的民族文化逻辑,通过民族音乐特质融合、文化思想关联及国歌旋律基因融入,实现民族精神象征再生;吕昌结合作品的“无穷动”风格与“拱形结构”设计说明作品如何塑造出“现代性”中的种种矛盾,并指出作曲家如何通过对时代的直观与深思回答这些问题。



“书评组”获奖4人,他们分别是:

其中,苏哲以文化适应为视角,结合流亡研究与历史文献,阐释勋伯格在美国创作、教学中的适应表现与身份重构历程,并对跨学科研究范式展开理论思考;黄浩伦从观点、方法论与学术语境解读阿达利将音乐演变划分为“牺牲”“再现”“重复”三种关系网络的核心观点,并就其核心矛盾与意识形态因素提出批评;黄文杰肯定了该书作为多元研究路径文集的价值,批判音乐学“作品中心论”削弱音乐与社会联系的问题,认为书中“多声部实践”为中国学界“交叉学科”建设提供启示,倡导音乐学转向社会实践与跨学科对话;李清心梳理了伊凡·休伊特著作中严肃音乐“裂痕”的所指、成因与应对策略,结合音乐发展现状探讨“统一性”与“自律性”,并总结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思想。



另外,在面向青年学者的“青年圆桌”会议中,我系博士生黎泳婧以《平等、对话和协作——尼古拉斯·库克的音乐表演理论评述》为题参与了研讨。

此次音乐学系师生在年会及推优活动中的良好表现,是行业对我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认可,也体现了我系在音乐评论人才培育上的实际投入。未来,我系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多参与音乐评论相关的学术研讨与实践,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让音乐评论发挥更大作用。

文:吕昌
签发:何宽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