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檀板轻敲处,少年正承腔——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观摩戏曲、曲艺教学有感

信息来源: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5-11-12 15:48:00 更新日期:2025-11-21 18:01:38

2025年10月15日,在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主任王宇琪老师的带领下,音乐学系30余人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观摩戏曲、曲艺教学。午后的校园一片静谧,墙面雕刻的京剧脸谱、地上绘制的小篆文字,还有花园中绿树掩映的戏台,随处可见的艺术细节,瞬间将我们带入 “戏”的世界。为更好的观摩教学,我们一行人被分为两组,分别进入两个教学班。一组观摩梅花大鼓专业课,另一组观摩京韵大鼓和单弦牌子曲专业课。

17A399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产生于清代中叶,最初由旗籍子弟玉瑞创建,主要流行于京、津两地。在我们不少人的印象里,梅花大鼓或许还停留在画质模糊的老影像里,总觉得与这门传统曲艺带着些“距离感”,但当我们走进教室,眼前的景象瞬间拉近了距离,一群初中生坐在教室中,面庞青涩稚嫩。只见他们熟练地拿出笔记本、简板与鼓楗子做好上课准备。年近古稀的授课教师籍薇,是梅花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传承这门曲艺,她每周都从天津赶来为学生授课。

18AB92

课堂伊始,由学生进行表演汇报。低年级学生汇报了《十字西厢》《七律·长征》,高年级同学汇报了《昭君出塞》和《宝玉探病》。同学们年纪虽小,技艺还不够娴熟老练,但声音十分清亮有力,唱腔婉转但不失风骨,眼波流转、举手投足间都带着少年人的优雅与英气。三组同学表演过后,籍薇老师逐一指出同学们的不足,尤其提到梅花大鼓的演绎贯穿着“情”字:首先,眼神要含情,像看得见故事里的物与人,用饱满的精气神表现出作品的灵魂;其次,表达要有情,用清晰的口齿吐字,并梳理多重复杂的人物关系,表达出最动人的感受;再次,声音要传情,在演唱时须有代入感,唱腔似如高山起伏、平地舒展;最后,乐器要点情,板鼓敲击需精准到位,不仅用来击打伴奏,更应该突出演唱者传递的重点字词。

1499FE

第二组同学观摩的是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的专业课。授课教师是该校鼓曲教研室主任、白派京韵大鼓传人翟静婉。京韵大鼓是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地方曲艺,演唱者自击鼓板讲唱故事,另有三弦、四胡与琵琶伴奏。在课堂上,戏校同学们分别汇报了刘派京韵大鼓代表性唱段《连环计》和白派京韵大鼓的经典作品《探晴雯》,展现出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担任伴奏的同学还为我们介绍了京韵大鼓重要的伴奏乐器四胡。虽形制与二胡相近,但铜筒、丝弦的配置,音色更显浑厚,也更适应曲艺表演。在单弦牌子曲专业课上,演唱者手持八角鼓,另有一位同学三弦伴奏。他们分别汇报了单弦牌子曲《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金山寺》《花木兰》《高老庄》以及岔曲《秋景》等经典唱段。翟静婉老师还带领戏校的同学们表演了联珠快书《闹天宫》、西河大鼓《偷年糕》以及鼓板与伴奏配合的“上下三番”,进一步展现出北方曲艺的丰富类型与表现力。在整场教学中,翟静婉老师不断强调曲艺的核心要义——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要让观众听清每一个字”是课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提示。此外,肢体语言与眼神的运用,演唱者与伴奏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成就一段精彩表演的关键。

1C1B8B

在观摩了戏校曲艺系学生们的“上课日常”之后,央音同学们还亲身体验了“基功课”,即“身训”。曲艺表演并非只有说唱,肢体语言更是将情感与信息传递给观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戏校学子的带领下,央音同学们从最基础的“手、眼、身、法、步”学起。我们体会到,一个专业的舞台站姿并非简单地站立,“站”要站“子午相”,身形不能正对观众,也不能完全侧对;“手”则是柔美的“兰花手”,一指一划皆可用于指示或定位。在进阶学习中,央音学子们学习了“云手”接“山膀”等基本动作,并在“顺风旗”的定格中学习“亮相”。我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个亮相都必须亮在鼓板的“点儿”上,与音乐节奏相配合。此外,曲艺演员的肢体动作还需注重男女区分与角色特性。同样的动作,男性表演需阳刚有力,女性则要温婉柔和,表演风格随扮演的角色灵活转换。

10A8DA

紧接着,戏校师生带领我们体验了八角鼓、鼓板、鸳鸯板以及三弦等曲艺特色乐器的演奏。在实践环节,翟静婉老师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教唱【打新春】“话说北京城,有各种小吃,做法奇特有绝门……”让我们亲身体验曲艺的“口传心授”。这种教学不依赖固定乐谱,由老师当面示范、学生模仿跟学。虽然过程比读谱学习慢,但更加灵活自由,同一段表演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灵活版本。在“口传心授”的鲜活传承里,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曲艺表演的独特魅力。最后,戏校师生现场即兴表演的单弦牌子曲《北京小吃赞》,为此次活动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观摩活动,不仅为beat365官网音乐学系学子开阔了视野,让曾经停留于书本里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栩栩如生,更让我们近距离触摸到传统曲艺“活态传承”的脉搏。传统曲艺教学通过口传心授,逐字逐句的教唱抠腔,让学生真正掌握演唱中的各式变化。而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也为音乐学学子带来了专业层面的深层启发:无谱传承 过程中对即兴变化、情感表达的重视,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曲艺“以人为本” 的艺术特质。

回顾课堂,这些少年曲艺者们,正踩着前辈的脚印,踏踏实实掌握曲艺表演的底层逻辑,将传统艺术熟稔于心,托举起曲艺传承的接力棒。相信在这样的“传”与“承”中,中国曲艺定会薪火永续,在新时代里继续生长!


撰稿:罗康妮 王艺萱

签发:何宽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