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艺术实践周博士研究生学术演讲
时间:2025年10月16日(周四)9:00
地点:教学楼701
演讲摘要

冯钰文(2024级博)
“浪漫的”与浪漫主义——E.T.A.霍夫曼音乐批评思想研究
在E. T. A.霍夫曼的音乐批评中,存在两股对立思想:绝对音乐与浪漫主义,它们交织缠绕在一起。一方面,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霍夫曼在1810年评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一文中展现出鲜明的器乐美学观;另一方面,他的歌剧理想与浪漫主义音乐家相通。因此,从上述两条路径出发,霍夫曼评论贝多芬所使用的“浪漫的”,指向一种美学范畴,来自耶拿浪漫派。至于霍夫曼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启发,则展现在其对于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构想,以及对待音乐批评的严肃态度。

王舒凡(2024级博)
抑郁症成因的心理学分析
为什么有些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后,反倒抑郁了?为什么不少抑郁症自杀者,都是很优秀、非常进取、甚至是“成功”的人?本次学术分享将以此切入,结合心理学理论解析抑郁症的成因逻辑。通过“需要—目标—意义”循环的理论框架,分析个体在认知定势、情绪反馈与价值系统崩解中的心理演化过程,揭示“反生命”认知模式如何导致生命意义的丧失。以此为音乐干预抑郁症提供一个具有解释力的理解框架,从而促使公众和学界更深入地思考艺术与心理之间的关联。

王澍(2023级博)
潮阳笛套古乐的音乐形态研究
潮阳笛套古乐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以竹笛为主奏乐器的器乐合奏。其套曲结构以曲牌连缀与变奏为组织逻辑,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智慧。本研究系统梳理潮阳笛套古乐在曲体结构、节拍节奏、宫调系统及旋律发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散落曲牌重构的可行性路径。

代安琪(2025级博)
山西八大套谱本及其音乐研究
以山西八大套乐谱作为切入点,运用乐种学的研究视角讨论八大套独特的音乐形态特点,通过搜集、对比不同时期八大套谱本和民间工尺谱、俗字谱的念唱情况,探究八大套音乐的发展衍变、乐谱记谱符号、记写方式的变化以及传统音乐“谱-韵-奏”三者之间的关系。

黎泳婧(2025级博)
平等、对话和协作——尼古拉斯·库克的音乐表演理论评述
文章评述了尼古拉斯·库克的音乐表演理论,揭示其批判传统、以平等对话为新研究思路,并建立“表演分析”基本方法论。该理论关键特色有二:一是以实证手段分析录音,重释相关概念并论证其批判;二是扩大音乐表演研究视域,吸纳跨学科理论提出音乐表演创造性“涌现”观。从批判传统→提出新方法论→具体实践论证→阐发新观点,库克已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此外,该研究立足实践亦能指导实践,构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循环,因此其成果足以称为理论而非观念,是当前和未来音乐表演研究的重要参考。

黄水源(2023级博)
文化母题与音乐剧分析实践
“母题”概念源于民俗学研究,指民间故事中具有传承性的最小叙事单元。母题研究通过分析这些叙事单元的内容与流变,旨在揭示民间故事的发展衍变规律、民族特性及文化差异。随着理论深化,该研究方法日益受到关注,并被多个人文学科借鉴吸收。本次宣讲聚焦于探讨:此种研究思维能为音乐学研究提供何种启发?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音乐学分析实践? 为此,宣讲将结合个人对母题运用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尝试总结此种研究方式应用于音乐学领域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境。

钟向阳(2025级博)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之“气”探赜
“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元范畴,其“气本”思想构成了我国音乐本体论的早期形态。以 “气”论“乐”之思想传统早在先秦时期便有迹可循,其中又以儒道所论最为精彩。本文以“气”之初义为切入点,聚焦先秦儒道乐论,通过分析“气”在自然界之具象化呈现及其美学意蕴,进而探讨其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气”之美学意蕴脱胎于其哲学内涵,且以先秦之“气”为滥觞,“气”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之形成与发展。

郭瑜莹(2025级博)
感知与漫游——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音乐审美经验研究
研究以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的音乐实践与相关文学创作为对象,以感知、漫游等关键词作为主线将他们的音乐经验贯穿起来。阐述北宋士人的感知之论,分析他们音乐经验中“由感而知”的审美过程。探讨北宋士人关于古、今关系,器、技、道关系等问题的思考。考察《醉翁吟》作品的形成、演变历程,剖析审美经验在士人群体中的相互影响与传递。
设计:袁雨菲
签发:何宽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