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转载:教学研讨|作曲系与音乐学系联合举办 “‘四大件’共同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研讨会

信息来源: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5-10-20 11:18:00 更新日期:2025-11-21 23:04:13

本文转自“beat365官方网站作曲系”公众号

2025年10月13日下午,作为“艺术实践周”重要活动之一,作曲系特邀音乐学系师生代表在教学楼617教室召开“‘四大件’共同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研讨会”,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四大件”(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共同课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高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教学质量。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陈泳钢、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主任董立强、副主任梁发勇、教研室全体老师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音乐学系主任何宽钊、党总支书记吴晓萍及师生代表参会,与作曲系师生共同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1C077

会议现场

会议由董立强教授主持,他首先指出:在全校院系中,音乐学系是除作曲系外唯一将“四大件”列为必修课程的院系,而作曲系承担着全院的“四大件”共同课教学,因此,与音乐学系围绕“四大件”教学的研讨交流非常必要。长久以来的教学传统和历史,也为两系间展开深度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天邀请到了音乐学系的师生代表,作为两系间针对“四大件”共同课的首次交流,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与历史意义。

23DD5

董立强老师

随后,陈泳钢教授发言,他首先指出了此次研讨对两系的发展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他结合具体工作,从七个角度为作曲技术理论教师提出建议:一是要立足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明确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师责任,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二是教师需秉持责任心与用心态度,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扛起作曲系培养全院学生的重任;三是要具备探索创新意识,积极思考“四大件” 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方式,勇于挑战新事物;四是需制定详细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计划有序进行;五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跟踪调整,及时优化教学方案;六是希望建立定期研讨交流机制,促进两系共同发展并做好总结工作;七是探索教学与党建的结合路径,以党建引领教学质量提升。

1B5EF

陈泳钢老师

音乐学系系主任何宽钊教授首先对作曲系的邀请表示感谢,他认为此次研讨意义重大,并提出“教与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落实到每一门课上”的观点。他指出:“四大件”的学习对于音乐学系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要谈及音乐与音乐性,必然都离不开具体音乐作品的支撑及对音乐本体的分析,探讨“四大件”共同课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教授也聚焦教学目标,强调要重视音乐学系学生“四大件”学习的重要性,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达到教学定位与目标要求,为教学质量把关。

2334F

何宽钊老师

20EE9

吴晓萍老师

随后,作曲技术理论教师代表依次发言,老师们就各自所教授的学科,分别分享了教学体会、心得感受、与思政融合等方面的设想。

配器学科由担任音乐学系23级共同课授课的谢天老师首先发言,他主要围绕对风格配器的教学思考、建立与音乐学专业学习需求相关联的教学坐标系、配器教学与思政融合的途径进行探讨。随后他结合对23级同学的配器学习需求调查问卷结果,提出了建立由西方音乐史、管弦乐配器风格演变脉络、音响-音色的感性理解力构成的三维教学坐标系的设想,以此让学生从作曲的角度认识到西方古典、浪漫、晚期浪漫等不同流派的风格变化。他最后列举了配器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两种融合途径:第一,西方古典音乐的配器思路可以为中国作曲家的社会音乐创作提供一套系统的技术经验;第二,对于西方管弦乐器性能(演奏法)的讲解,可以将内容延伸至中国文化中塑造作曲家音色审美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表现方式。

11206

谢天老师

李晨瑶老师则结合她过去一年的音乐学系22级共同课配器教学经历及体会,提出配器教学应明确“风格配器+思维培养”的目标与侧重,并建议在配器作业的形式上加强与音乐学专业内容的结合。通过大课授课与小课改题,在训练学生形成配器思维的同时,能够引导其更好的将知识运用在各自的专业学习及研究中去。

2A0E9

李晨瑶老师

董立强老师进一步补充,他强调配器教学需关联音乐学专业学习,结合管弦乐发展、作曲家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中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探究、分析、并归纳总结不同风格的配器特征。

复调学科由担任音乐学系22级、23级共同课复调教学的梁发勇教授发言。梁老师谈到,音乐学专业复调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基础写作-复调分析-学术研究为核心,通过二声部写作基础训练及复调分析内容学习,加强学生对复调技术、复调体裁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复调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学术研究能力。课程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比如选用《黄河大合唱》等中国作品相关谱例,分析复调技术运用中的民族精神,鼓励创作中国风格的作品,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采用写作实践+作品分析双轨模式,实现技术训练与价值观塑造的统一。

20EF1

梁发勇老师

作品分析学科由于梦石、魏明两位老师发言。于梦石老师从三个方面分享教学思路:一是强调音乐学系学生需扎实掌握西方经典曲式基础,为后续学习及研究生、博士阶段应试筑牢根基;二是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差异,因材施教,将复杂理论化繁为简,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需求,实现知识“走出去,回得来”;三是课堂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在思考课堂内容与思政融合方面,于老师尝试增加中国传统音乐与现当代音乐作品讲解,实现中西合璧,同时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法与结构。

1773D

于梦石老师

魏明老师围绕音乐学系本科阶段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首先从课程目标、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内容的解读中阐释了他对曲式教学和音乐作品分析之间关系的理解。而后,围绕第三学期教学内容安排,他认为,可适当融入体裁演变、技法演变,增加对中国当代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分析,这可以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音乐评论等方面做好积淀。

1EA16

魏明老师

担任和声共同课教学的曾威老师和邹航老师先后发言。曾威老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三点感受:1.音乐学系的学生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作为授课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恪守师德师风,善待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同学。2.音乐学系的和声教学需要在侧重声部写作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声分析的方式方法是多样化的,不能仅仅停留在“为音乐片段标记功能”,还要落实到音响,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在和声分析中发现音乐本质现象的良好意识,随后曾威老师还在钢琴上弹奏和声题例进行讲解。3.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增加更多历史时期和音乐流派的和声技法讲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野。邹航老师则分享了他多年的教学感受,他提到,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班级,要善于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时间安排和整体教学规划。

17E0D

曾威老师

138D8

邹航老师

音乐学系青年教师孟乔结合自身经历谈到,目前的“四大件”教学已从聚焦教材的传统形式中生发出了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体系的培养上,今天的同学们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是很幸运的。音乐学系的学生代表也积极发言,谈了各自在四大件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并对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FA09

孟乔老师

115A0

由左至右:音乐学系22级赵晗竹、王佳雨、23级苏怡、李天泽、24级孔卓熙

随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龚晓婷老师和胡银岳老师也分别谈了自己的感受,龚老师提到,在座青年教师在学生时代都是十分优秀的,在座的年轻学子们未来也会成为优秀的青年教师。她希望同学们以积极热爱的心态面对“四大件” 学习,强调“四大件” 基础知识对未来学术研究至关重要,音乐各门类知识最终会融会贯通。她寄语青年教师,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需立足传统、耐心应对学生的困惑。胡银岳老师则从教学效率角度提出建议,他提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建议将相同知识点集中讲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1F319

龚晓婷老师

2DC1A

胡银岳老师

何宽钊老师在总结发言中提到,于润洋老院长曾在大约三十年前提出过——音乐学系“四大件”的教学具有独特性,应该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今看来,30年后的今天,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了。何老师强调,对音乐学的同学们而言,“四大件”的学习应该以分析为核心,但写作基础仍是必要基本功,只不过音乐学系同学的写作要求与标准需要区别于作曲系,且需在基础学习中融入历史性思维。同时,他指出听觉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有学科知识最终都需要落实到音响感知上。最后他还建议音乐学系的同学们,要重视课堂外的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在打牢基础后进一步延伸拓展知识;他还提出固定授课教师的建议,为教学稳定性提供保障。

研讨会最后,董立强老师指出:此次研讨会的交流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很多思路可进一步完善,两系交流不会就此中断。他强调“四大件”是一体化的知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此次研讨会中老师们分享的教学思路、音乐学系师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均为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宝贵参考,对提升“四大件”共同课教学质量与课程思政融合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

2A127

会后师生合影


签发:何宽钊